权力从未消失,它只是变得更隐蔽、更抽象,并最终化身为一套新的、看似中立的暴政。
加密货币、区块链金融(DeFi)及其所标榜的「去中心化」,并非对现有权力结构的革命,而是现有权力结构的最高阶进化;不是「数字现代性」的替代方案,而是其最纯粹、最极致、也最危险的体现。
让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这个问题。
一:权力的本质是「建构环境」,而非「直接命令」。
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最大迷思在于「去中心化」。追随者相信,通过分布式账本,他们消除了银行、政府等中心化中介,从而实现了自由。
这是一个致命的误解。他们混淆了「行动者的去中心化」与「权力的去中心化」。权力并没有被消除,它只是从可见的机构(如银行董事会)转移到了更根本、更不容置喙的地方:协议本身(the protocol)。
在工业现代性中,福特工厂的厂长用规章制度来「命令」工人。在数字现代性中,脸书的算法透过「设计互动环境」来「引导」用户。而区块链则将这一逻辑推向了极致:
协议即是终极的独裁者:权力集中在那些最初设计和编写协议的匿名或半匿名的开发者手中。他们设定了这个「数字世界」的物理定律——代币如何生成、交易如何验证、合约如何执行。一旦协议启动,它就变成了一个绝对的、不接受上诉的统治者。
「代码即法律(Code is Law)」这句格言,并非解放的宣言,而是一种新型态绝对主义的宣告。它比任何人类官僚体系都更僵化、更无情,因为它缺乏协商、同情或修正的空间。
共识机制即是新的政治体制:无论是工作量证明(Proof-of-Work)还是权益证明(Proof-of-Stake),都不是纯粹的技术,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和权力体系。
PoW创造了一个由算力主导的寡头政治。权力集中在那些有资本购买大量硬件并获取廉价能源的「矿工」手中。
PoS 则创造了一个更直接的财阀统治。权力与你持有的资本(代币)直接挂钩。
这两种模式都完美地印证了下文所说的「数字现代性的盲点」——它将不平等自然化了。它将基于资本的权力不平等,包装成了基于技术的「客观」结果。
二:隐喻塑造现实,而「去信任」是最具误导性的隐喻。
工业现代性的隐喻是「机器」。数字现代性的隐喻是「网络」和「蜂群」。而加密货币的终极隐喻是「去信任(trustless)」。
这个隐喻极具诱惑力,因为它迎合了后工业时代对所有机构的普遍怀疑。但它也极具欺骗性。它暗示我们可以绕过建立信任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,代之以数学和密码学的确定性。
然而,如果将逻辑推演到极致,就会发现其悲剧后果:
社会关系的彻底原子化: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石。当你用「去信任」的系统取代人际和制度信任时,你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更优越的社会,你只是摧毁了社会的结缔组织。
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孤立的、只相信代码的经济原子,在一个预设好的丛林法则中进行零和博弈。
责任的彻底蒸发:在一个「去信任」的系统里,当你的钱因为智能合约的漏洞而被盗时,你该向谁追责?
答案是:没有人。因为系统的设计本身就排除了问责的可能性。这是一个将风险无限个人化,同时将权力(协议设计者)无限隐形化的完美机制。
三:从「可见的控制」到「不可见的流动治理」。
工业国家透过人口普查等静态方式来让社会「清晰可辨」,从而进行管理。数字平台则透过分析数据流来进行动态治理。
区块链是这种「流动治理」的终极形态。分布式账本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「绝对透明的匿名性」。
你的身份是匿名的,但你的行为是永恒可追溯的。每一笔交易都被永久地刻在链上,供所有人(或所有算法)分析。这为一种新型态的治理和控制打开了大门。它不需要知道你是谁,只需要分析你钱包地址的行为模式,就可以预测、引导甚至惩罚你。
炒作的金融化的终极体现:加密货币的价值几乎完全脱离了实体世界的生产,它变成了下文所描述的「资本自身的无尽搅动」。其价格由社群的集体情绪、KOL的喊单和投机热潮所驱动——这正是下文所说的「蜂群」动态。
而平台(交易所)和巨鲸(whales)则像特朗普一样,可以透过调整参数(释放利多/利空消息、拉盘/砸盘)来引导整个蜂群的动向,从中收割。
四、「无摩擦」(Frictionless),本质是对「人」的清除
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「无摩擦市场」是一个理想化模型,其核心特征是:没有交易成本、没有延迟、没有中介、信息完全流通、资产可以无限分割且交易对市场没有冲击。
在加密世界,这被诠释为:点对点实时转账、绕过所有银行和法务的审批流程、7x24小时全球交易、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取代繁琐的人工合约。
然而:
1. 「摩擦」并非成本,而是文明的保护层。
加密世界想要消除的「摩擦」,在某种意义上,恰恰是人类社会历经数百年才建立起来的保护机制。银行转账的延迟,是为了反洗钱和错误追回;法律合约的繁琐,是为了厘清权责和提供争议解决途径;机构的审批,是为了防止欺诈和保护弱势方。
这些「摩擦」是简·雅各布斯(Jane Jacobs)所说的「人行道芭蕾」在金融和法律领域的体现,它看似混乱、低效,却充满了非正式的、保护性的社会互动和制度韧性。
2. 「无摩擦」的理想,是勒·柯布西耶式的暴力。
追求一个完全「无摩擦」的系统,就如同城市规划师勒·柯布西耶和罗伯特·摩西一样,他们憎恶城市的混乱有机,试图用整齐划一的网格和高速公路取而代之。
结果呢?他们摧毁了社区,创造了缺乏人性尺度的、冰冷的空间。
同样地,一个「无摩擦」的金融系统,会摧毁所有容错和协商的空间。一笔错误的转账是永久性的,一个有漏洞的智能合约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灾难。这不是效率,这是脆弱。
3. 旧摩擦被消除,新摩擦以更隐蔽、更不平等的方式出现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旧的、可见的摩擦(如银行手续费)被消除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、更专断的摩擦:
Gas Fee(燃料费、手续费):在网络拥堵时,这种摩擦成本会飙升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地步,变成了一种只有富人才能享受「无摩擦」服务的特权税。
认知摩擦:管理私钥、理解复杂协议的巨大心智负担,将绝大多数不精通技术的人排除在外。
风险摩擦:由于缺乏监管和追索机制,用户必须自己承担100%的黑客攻击、项目跑路(Rug Pull)和智能合约漏洞的风险。
总之,「无摩擦」的叙事是一种技术精英的傲慢。它将人类社会复杂的保护机制错误地标记为「Bug」(缺陷),并试图用一个看似优雅、实则冷酷无情的自动化系统来「修复」它。
最终,它创造的不是乌托邦,而是一个弱肉强食、赢家通吃的数字斗兽场。
结论:
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金融,并非对现有权力结构的革命,而是现有权力结构的最高阶进化。它脱下了人类官僚那张充满缺陷但至少可以对话的面具,换上了一张完美、高效、却绝对冷酷的算法面具。
它实现了福特主义者梦寐以求但无法实现的梦想:一个完全理性、自动化、可预测且无须争议的控制系统。它诱使人们放弃建立困难但有意义的集体民主和信任机构的努力,转而拥抱一个被程序码锁死的、个人主义的、投机的「自由」幻象。
最终,它将创造出下文末所警告的景象:一个由少数「数字寡头」(协议设计者、交易所、巨鲸)塑造基础设施,而绝大多数人则沦为「聪明、高效,但既无舵手,也无梦想」的被动蜂群。
人们在自己的数字牢笼中狂欢,误以为这就是解放。
倍顺网配资-股票配资越大配资-配资盈利网-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