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到底够不够住,我们经常拿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0多平来论证,我当然知道这个数据的意义,但很多人喜欢走极端,要么认为你看房子都这么多了,房地产一定到头了,要么认为既然是人均,房地产还会有更大的发展。
总之,我认为两个观点都不理性,人均确实掩盖了很多人还没有房子住的事实,但从国家层面讲,这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依据,不会再搞大拆大建。
8月19日,经济学家、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2025房地产创新大会上表示,房地产历史需求峰值期虽然已过,但住房需求并没有都得到满足。中高收入阶层肯定是要住“好房子”的,但满足了他们顶多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真正需要“雪中送炭”的,则是以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刚性住房为重点,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不足问题。
我觉得刘世锦说到了我要讲到的点,那就是当前房地产所处的阶段不能走极端,虽然房地产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,即使当前的政策支持,也不可能让房地产回到过去,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当前房地产所面临的问题,就是仍然有大量的住房需求是刚性的。
就好比你有300平的房子,我可能没有零星半点,那么我们俩就人均150平,生生提高了我的居住水平,但实际上呢?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刘世锦还拿进城的农民工来举例,一些进城的外卖小哥在农村可能有面积达到200平的小楼,但他却常年住在一线城市不足10平的地下室。他可以使用的住房有210平,可实际使用率不到5%。
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完全恰当,比如农村的面积并没有计入我刚才说到的人均住房面积40平里,因为统计的是城镇的住房,还有外卖小哥在农村的200平房子也不见得就是一个人住。但意思明白就行,他想表达的是既然常年工作在城里,但是城里的住房远远满足不了真实的居住需求。
刘世锦提到,住房供求关系已经由过去的总量不足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,房地产下行也是符合规律的,但房地产也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行业,它的带动力比较强。在总量过剩、价格下滑的情况下,都说房子多了,价格落了,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人群存在居住困难质量不高的问题。
所以,如刘世锦所说,既认识到房地产已经总量不缺,又要看到很多人还没有房子住或者居住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,那么解决这些就是当务之急,既是民生,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。
由此不可能盲目去扩大房地产的规模,再去搞什么大拆大建,而要看到结构失衡的问题。
在这里,刘世锦给出两个思路,第一,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、不敢消费、不会消费的问题,比如直接发钱。但这种办法不具有可持续性,甚至可能还会把钱给到有钱人手里,即使给到低收入群体手中,但对他们也是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当务之急的问题。
第二,提升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,重点是教育、医疗、保障性住房、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,而且必须是持续增长的制度安排。这么一看,等于第二个思路解决了第一个思路的问题。
现在房地产出了问题,但要让它缓慢平稳地回落下来,毕竟它的影响很大。中国还有很多人要住房子,很多住房需求还没满足,所以应有必要的政策调整,但必须承认,中国房地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。
刘世锦认为,一方面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,另一方面,解决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。逐步缩小并消除城乡居民之间身份、基本公共服务、财产权利的不平等现象,促进以人为中心、权利平等、共富的城乡融合发展。比如在房价较高城市,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,提供给农民工和其他工薪群体。
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镇仍有巨大发展空间,可容纳60%以上城市人口,既能缓解大城市人口疏解,又能吸引农村进城。这样一来,解决的不仅仅是房地产问题,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。农民可以进城,城市居民可以下乡,双向流动,从而带动中国进入第二轮城市化浪潮。
倍顺网配资-股票配资越大配资-配资盈利网-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